【转载】北京老校长下乡赴山西省平顺县调研

首页-北京致良知公益基金会-官方网站    慈善项目    【转载】北京老校长下乡赴山西省平顺县调研

平顺县教育基本情况介绍

——北京老校长下乡赴山西省平顺县调研

(2023年7月26日)

尊敬的线主任,各位领导,各位专家:

大家上午好!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今天,来自北京市教育系统的各位领导和专家莅临平顺开展调研,在此,我代表平顺县教育局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

此次到我县调研的领导有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线长久副主任、北京市丰台区教育关工委张建湖副主任、北京教育系统关工委干部乔永同志,邀请到的专家有丰台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党支部石磊书记、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丰台实验学校吴文丽副校长、丰台区第一小学张娟玲主任。平顺县教育局党组班子成员、各股室负责人参加今天的座谈会。

下面,由我向各位领导和专家简要汇报一下平顺县的基本情况:

 一、基本情况

(一)县情介绍

平顺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东部,太行山南段,晋、冀、豫三省交界处。全县国土总面积1550平方公里,辖5镇6乡、151个行政村,总人口15万,是著名全国劳模、一至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共和国勋章获得者申纪兰的家乡。

平顺是一个有山有水有乡愁的地方。太行山绵延800里,从中原大地拔地而起,4条常年奔流不息的河流内蕴其中,鬼斧神工地造就了平顺的奇山异水,保留了农耕时代的传统村落.全县拥有3个国家4A级景区、1处国家地质公园、3个全省3A级乡村旅游示范村,27个中国传统村落,是八百里太行最壮美的精品地段,先后荣获国家园林城、全国绿化模范县、中国优秀生态旅游县、中国低碳旅游示范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等称号,是一个青山绿水养眼、蓝天净土养肺、浓郁乡情养身的山水宜居之城。

平顺是一个有初心有劳模有精神的地方。这里是革命老区、劳模之乡,战争年代,太南地委、太行四专署及40多个党政军机关在平顺长期驻扎,是全省未被日军占领的两个县之一。革命和建设时期,先后涌现出了李顺达、申纪兰、郭玉恩、武侯梨4位全国劳动模范和120多位省部级劳动模范,诞生了全国第一个农业生产互助组、举起了第一面男女同工同酬的大旗,最早成立了农业合作初级社,并在探索与实践中逐渐形成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励精图治、开拓进取的优秀品质。这是我们全方位推进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力。

平顺是一个有古建有民俗有文化。155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文物古迹1556处,平均1平方公里就有1处,其中国保15处、省保9处,天台庵为全国仅存的唐代木结构建筑之一,大云院五代壁画国之仅有,龙门寺为现存唯一的集六朝古建于一体的木构古建筑,被誉为“中华古代建筑博物馆”。平顺还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景车,4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刮街、传统棉纺织技艺、九曲黄河灯、院戏等。丰富文化的滋养,孕育了平顺人淳朴厚道的品格。

平顺是一个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地方。地处北纬36—37度之间,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阳光充足,空气清新,海拔落差大、昼夜温差大,小气候多样,森林覆盖率高,盛产大红袍花椒、马铃薯、中药材、旱地蔬菜等绿色优质农副土特产品,是潞党参正宗原产地、中国大红袍花椒之乡,初步形成了文化旅游、中药材、新能源、电商、农副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齐头并进的发展态势。北靠环渤海经济圈,南融中原城市群,西接上党城镇群,东邻京津冀,长安高速、瓦日铁路、207国道、341国道、325省道、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穿境而过,毗邻太焦高铁,可以一小时抵中原,四小时达京津,规划建设的长治—安阳城际铁路、黎城—平顺—陵川(夺火)高速建成后,将为平顺发展带来更大机遇。

(二)教育基本情况

1、学校:平顺县现有各级各类学校68所,其中完全中学1所,职业高中1所,初中3所,小学33所,教学点25个,幼儿园4所,特教学校1所。

2、学生:全县现有在校学生12102人(上学期),其中普高学生1849人,职高学生271人,初中生2915人,小学生4697人,特教学生140人,幼儿2230人。县城学校在校生9533人,其中高中生2120人、初中生2629人、小学生3237人、幼儿1547人;农村学校在校生2429人,其中初中生286人、小学生1460人、幼儿683人。

3、教师:全县现有在编教师1623人,其中普高教师185人,职高教师92人,义务教育教师1107人,其中:小学教师776人(乡村小学535人),初中教师331人(乡镇初中教师61人),特教教师36人,幼儿教师203人(乡镇幼儿教师83人)。

二、发展现状

(一)办学条件不断改善。近年来,县委、县政府总投资2亿多元改善办学条件。投资8000余万元新建平顺县青羊小学;投资4000余万元新建平顺三中;投资560万元,新建北耽车小学、苗庄小学、龙镇小学学生公寓楼;投资500余万元,为实验小学、北社小学、苗庄小学、东寺头小学4所学校操场铺设塑胶跑道和人造草坪;投资200 余万元实施义务教育寄宿制学校标准化建设;投资500余万元实施义务教育学校厕所改造;投资1000余万元购置教育信息化等教育教学设备;投资1200余万元持续对义务教育学校进行维修改造。规划投资2890万元新建阳光小学新校区,投资1250万元新建平顺二中学生宿舍楼,现正在建设中。

(二)师资力量持续加强。2020年,我县全面实施义务教育教师“县管校聘”改革,每年根据班额和生源动态变化,统筹分配各校教职工编制和岗位数量。按照“退补相当”原则,2019年以来招聘补充教师265名,其中幼儿教师55名,义务教育教师189名,普通高中教师21名。其中,研究生以上学历教师占12.1%,音体美教师占15%。

(三)教育质量显著提升。2020年,全国基础教育综合改革暨教学工作会议在长治召开,教育部领导和9省市县专家到我县4所学校进行了实地观摩;平顺县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规范化家长学校实践活动实践区”,今年3月接受了教育部的全面验收。2022年,平顺县被国家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网络学习空间普及应用活动优秀区域。

近年来平顺县的艺体工作成效比较突出,2020年我县实验小学4名花样跳绳队员登上了中央电视台“挑战不可能”;特教学校参加山西省第六届特奥足球比赛荣获全省第二名;2021年,平顺中学参加第十四届全国学生运动会荣获“十人长绳8字跳”铜牌。2022年,平顺三中荣获全国啦啦操锦标赛冠军,多所学校在省市比赛在获得优异成绩。2023年,平顺县特殊教育学校5名学生代表长治市参加山西省旱地冰壶(智力组)比赛获得银牌。

近几年的中高考成绩也是稳中有升。2022年中考,市教育局制定的“一分五率”质量综合评价,平顺县排名全市各县区第二。2023年高考参考人数681人,一本达线率23%,二本达线率61%,创历史最好水平,位居全市各县区前列。2019年至今,连续五年高考实现“清北不断线”。

“双减”政策实施以来,校外学科类培训机构全部关停,校内课后服务覆盖率100%,县财政每年拨付课后服务经费660万元予以大力支持。每年教师节,县委县政府拿出300余万元奖励学校和教师,全县教师工作积极性非常高,幸福感、获得感比较高。

三、存在问题

(一)学前教育方面

1、幼儿教师短缺。全县幼儿园教师共有290名,其中:在编教师203名,民办教师1名,自雇教师86名。具有幼儿资格证的教师188名,专业合格率仅为64.8%。按《幼儿园教职工配备标准(暂行)》(教师〔2013〕1号)规定,全日制幼儿园每班配备2名专任教师和1名保育员,或配备3名专任教师。县城公办幼儿园共有幼儿班53个,按标准需配备159名幼儿教师,实际在编教师只有120名,雇用老师和保育员66名,雇用保洁、保安、厨师等后勤人员50余名。农村幼儿园教师队伍也不稳定,有公办教师83名,雇用教师22名,雇佣教师占到乡村幼儿教师总数的26.5%以上,尤其规模较大农村幼儿园每班只有1-2名教师,有的几个班只有1名教师。而且幼儿教师中,小学教师或其他专业教师担任幼儿教师的依然有102人。

2、办园经费不足。随着一期、二期、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的实施,公办幼儿园数量不断增加,同时,财政投入也有了一定的增长,但现有的许多幼儿园仍然依靠收取幼儿保育费用来支出水电费、维修费和聘用教师费用等。特别是乡镇中心园、农村园幼儿少,且收费标准普遍偏低,高至每月每生70元,低至每月每生50元,甚至30元或者不收费,大部分幼儿园给自雇教师发工资就得一大部分经费,仅靠收取的保教费,维持正常的工作运行很艰难。一部分乡村幼儿园还要依靠中心校进行补贴,想要用有限的资金改善办园条件、加强教师培训很难完全实现。经费的匮乏直接导致大部分乡镇农村幼儿园办学条件、环境创设、教师待遇、教育教学等多方面不能完全达标,无法更好满足需求,开展游戏活动受到局限,再加上一些农村幼儿园教玩具损坏或陈旧,急需补充或更新。

3、乡村幼儿园发展后劲不足。现在的乡村幼儿园普遍存在经费投入不足、专业教师短缺、雇用教师较多等问题,再加上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不断撤并,很多农村有孩子的家庭“未雨绸缪”,提前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幼儿园,到县城去租房或买房陪读。为了让孩子从小就能受到良好的教育,他们就只能过早地把个人的一切都放弃了。而这样一来,又加剧了乡村幼儿园的招生难问题,而且间接造成农村的空巢现象和留守老人问题,农村小学的生源流失逐渐走向恶性循环。这些在乡镇或县城上幼儿园的孩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再回到村小去上小学的可能基本没有,不少乡村幼儿园因此都面临“后继无人”的尴尬境地。

(二)义务教育方面

1、教师结构性短缺依然存在。教师数量只是教师配备和使用的一个方面,并不能反映教师结构是否合理。为此,我们对乡村各学科专任教师是否配足、教师所学专业与任教学科是否对口、教师兼教情况等方面进行了统计。乡村学校师生比远大于县城学校,全县现有乡村小学学生1460人,教师535人,生师比约2.7:1。乡村初中有学生286人,教师61人,生师比约4.7:1。远高于21:1和18:1的省定编制标准。这主要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农民纷纷到县城置业或就业,子女也随之入城,从而出现乡镇学生数减少,教师总量并不少。但同时部分学科教师又呈现结构性短缺状态。如音乐、体育、美术、信息技术、心理健康、英语等教师,非专业教师兼职兼教情况还比较普遍。如石城中心校现有3所小学和6个教学点,学生281人,教师63人。其中6个教学点仅有学生18人、教师10人,生师比基本达到2:1。特别是教学点几个教师要承担所有学科教学,兼职情况特别严重,教学效果不佳,还特别“浪费”老师。“双减”实施以来,因受限于体育艺术教师短缺,开设的课后服务项目单一,只能做到“有什么吃什么”,距离“吃什么有什么”的个性化选择还有很大距离。

2、乡村教育萎缩严重。随着我国社会现代化,尤其城镇化进程的加速发展,乡村人口大量外流,出现乡村学校逐步减少现象,使得乡村学校的存续与发展出现危机,而且这种情况还在继续发展。2016年,平顺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有136所,在校生9761人,其中农村学生4225人。到2022年,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已调减为63所,其中乡村小学30所、教学点25个,在校生缩减至5866人,其中乡村学生1746人。6年时间学校数减少52%(全部在农村),学生数减少40%,其中乡村学生减少58%,平均每年减少学生400余人。2022年,初中一年级入学人数895人,小学一年级入学人数已降至652人。全县63所义务教育学校和教学点中,学生数不足10人的占到44%、不足30人的占到56%、不足100人的占到86%。

3、寄宿学生家庭教育缺失。家庭教育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小学生还处在依恋父母的时期,过早让孩子到学校寄宿就意味着家庭教育将被“挤占”,对学生成长带来的身心健康影响是很大的,虽然学生在校吃住都不是问题,有国家实施的营养餐、学校对寄宿生管理也很到位,但学生情感的需求是缺乏的,老师再好也不能代替父母,老师要照看几十个孩子,其情感投入和父母是完全不一样的。即便是每周能回家一次,来回步行或坐车就占去了一半时间,有时因为父母外出打工或其他因素,甚至见一面都难。孩子与父母在一起的时间甚至都可以忽略不计了,父母和孩子交流少、关心少,家庭教育在寄宿孩子身上渐渐缺失。部分家长为了给孩子更好的陪伴和照看,选择让母亲或奶奶姥姥到学校所在地租房陪读,根据平顺县目前租房成本,条件差一点的一间房一年的租金大约在2000元左右,条件好的单元房在5000-8000元左右,再加上电费、水费等支出,一个学生一年的家庭教育支出将增加5000-10000元,这还不算专职做饭人员的劳动力工资。

4、办学经费普遍紧张。近年来义务教育学校办学经费紧张的状况主要集中在冬季取暖方面。一是县城学校采用集中供暖,取暖效果好,但普遍存在取暖费用靠财政补贴维持的问题。2020年,新建青羊小学、紫东幼儿园均因为取暖费用无力解决,由县财政分别补贴26万元和15万元;二是乡村学校近几年煤改电、煤改甲醇,造成取暖费用过高,电费、燃料费支出负担过重,占公用经费比重越来越大。2018年农村中小学校取暖费占公用经费支出比例平均25%以上,到2022年,农村学校取暖费支出平均占到公用经费的近40%。特别是部分处于高寒地带的乡村学校,由于冬季取暖时间长,甲醇锅炉燃料费高、空气能电费高,再加上学生数量逐年减少,取暖费最高占到共用经费的80%以上,冬季取暖能压缩就压缩,大多不敢开足取暖时间,能省则省。三是校舍维修费用捉襟见肘。每年中央和省级财政拨付到平顺县的义务教育校舍维修费用大约400万元,每年都存在不足。

(三)普高高中教育方面

1、教育资源短缺。一是教学仪器短缺。高中阶段理科教学仪器均为上世纪80年代左右配备,远远超过了正常使用年限;无文科多媒体教学软件和视听资料,重新配齐实验器材设施等需要投入大。二是宿舍配套不全。平顺中学是现有三栋宿舍楼172间学生宿舍,只有64间宿舍配备了卫生间和洗浴设施,108间宿舍没有配备卫生间和洗浴设施。三是运动操场不完善。长治11个县区一中都有规范配套的活动操场,由于地形、资金限制,挖山填沟勉强新建了操场,还缺少塑胶跑道、绿色草坪、照明设施、绿化、厕所等设施。

2、师资力量不足。我县高中教师配置机制明显滞后于新高考制度所需要的教师配置。生师比、班师比配置是按照高考改革前原有的教学形态配置的,与新高考所需求的师资差距较大。一是教师队伍年龄结构不合理,近五年内将有34名教师退休,占比12.6%,35岁以下青年教师47人,占比17.4%;二是引进高学历人才较少。180名在编教师中硕士研究生学历以上仅有22人,占比12%。三是教师外出学习机会少,近三年受疫情影响没有教师外出交流学习。四是新高考改革选课组合形式增加后,一些热门学科的教师资源变得更加紧张,而相对较为冷门的教师资源却很充足,这样就会导致教师资源分配不均。

3、管理体系不健全。新高考不仅对学生选择高考科目提出了新的问题,而且是对学校资源整合、教务管理方式、师资培养、学生管理等学校各方面工作都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一是管理有难度。新高考改革选课走班实施后,每个教学班的学生来自不同的行政班,势必会提升老师管理上的难度,学生考勤、考试管理等都需要合理安排与系统支持。二是教师评价难。由于走班后不存在固定的班级,班级的学生组成也发生了大的变化,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也会不一样,如何设计新的考核指标来评价老师就比较困难。三是学生生涯规划难。对教师来说,生涯规划教育需要教师具有开阔视野、战略眼光,了解社会各行各业,同时要求教师能对每个高中生进行科学评价,给予有针对性的指导。目前我县高中学校的授课教师并没有接受过系统的职业规划教育训练,可利用的社会资源也较少,难以承担职业规划的重任。四是分层教学难。过去学校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的现象比较普遍,新高考改革后如何对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优生培养,是根据走班课进行分层还是根据语数英进行分层,如何分层,则更具复杂性。

(四)职业教育方面

    1、专业教师严重短缺。学校现开设的汽车运用与维修、电子商务,两大专业课教师都是经培训由文化课教师转岗的,缺少实践经验,专业技能不强,不能满足教学实践需要。

2、设施设备老旧短缺。汽修专业设备使用已经超过10年,新能源汽车教学设备短缺,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需求。教学用多媒体设备、教师办公电脑连基本的“一人一机”都不能满足,很多都已面临淘汰,需要更新补充。

3、生源下降趋势明显。近几年平顺县初中毕业生呈逐年下降趋势,中小学各年级学生数,逐年在减少,再加上部分学生选择到市区职业学校上学,招生工作带来严峻挑战,学校生存艰难。

4、校企合作空间有限。我县没有校企合作平台,缺乏政府与主管部门的组织、协调及统筹管理。校企合作专项资金及设备投入少之又少,学校在专业设置、教学计划、教学内容与岗位标准严重脱节,培养的人才与企业需求相差甚远,导致产教融合流于形式。

(五)特殊教育方面

1、校舍场地不足。根据《山西省特殊教育学校办学基本标准(试行)》,该校现有占地面积、建筑面积远未达到指标要求,缺少体育活动场地,康复训练室、音乐及唱游教室、美工教室、实验室、培训教室、劳技教室等面积不达标,学校发展受到一定限制。

2、专业教师短缺。与普通中小学教师相比,特教教师需要付出更多的爱心、责任心和耐心,同时还要掌握更多的专业训练技能。我县多年以来很少为特殊教育学校招聘专业教师,大部分教师都是从普通学校调配来的,学校的师资问题主要表现在数量不足、专业素质水平较低。

四、合作需求

1、引领教师专业发展。希望在两地之间构建持续性、跟踪式的教师培训,结合学段、学科特点,开展每轮至少3年的不间断培训活动,将培训交流长期化、体系化、精准化。一是联系几所北京同类学校,与县域内的各级各类学校建立校际间、班级间、教研组间的结对帮扶,在教学管理和研究方面进行指导培训;二是在对口支援学校确定一批指导教师与平顺县骨干教师进行“一对一”结对帮扶,为教师们提供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三是为教师“走出去”提供交流合作平台,每年组织一定数量的学校校长、中层管理人员、教研组长、科任教师到北京相关学校考察学习,使其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2、指导新高考改革。组织相关专家、名优校长来平顺开展专题讲座和业务培训,联系至少一所对口学校,就制度机制、师资培训、课程规划、课堂改革、生涯规划、选课指导、综合素质评价等议题开展广泛深入的交流研讨,指导分享开展选课走班教学模式下学生管理服务的新方法、新经验。

3、培养心理健康教师。组织青少年心理健康专家对中小学班主任教师进行系列心理健康教育培训与指导,采取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法,开展形式多样的专业培训,帮助培养一批兼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辅导系列活动,指导带动更多的普通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日常教育教学之中,用更专业的态度去面对、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携手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2023年8月29日 16:27
浏览量:0
收藏